1984年宝龙配资,航天部将“在发展航天事业中贡献突出”一等功奖颁发给了一名高小毕业的开国上校。
第二年,这个地地道道的军人又获得“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名字和钱学森、程开甲等两弹元勋并列。
此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能够接连获此殊荣呢?
烽烟中成长起来的“小老虎”
1937年冬天,八路军334旅的一个团在板山设伏,准备围歼从这里经过的一小股鬼子。
虽然人数上占优,但这次设伏的不少战士都是刚刚入伍的新兵,手中连个老套筒都没有,只能拿着梭镖和红缨枪。
所以战斗打响后的伤亡并不大,很快就组织起了强有力的反击。
为了速战速决,在团长的带领下八路军战士端着刺刀就冲了过去,和小鬼子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刚刚入伍才7个月,还未满17岁的张镰斧强忍着脚上的疼痛,紧紧跟在大部队的后面,握着梭镖的双手青筋直冒。
见张镰斧看上去很年轻,跑起来还一瘸一拐的,一名壮实的小鬼子狞笑着就迎了上来。
“小鬼子去死吧!”随着一声怒吼,张镰斧手中的梭镖一下子就扎进了小鬼子的胸膛,速度快的让小鬼子根本没有反应过来。
拿下首杀后张镰斧越战越勇,又接连杀死了两名鬼子,这才踉跄着瘫倒在了地上。
等班长和卫生员过来包扎伤口的时候,大家才发现由于天气太冷,只穿着草鞋的张镰斧脚趾全部被冻烂了,有些地方甚至已经露出了骨头。
团长听说此事专门来看望了张镰斧,还特批他火线入党,这让脚指头冻烂都没吭一声的张镰斧激动的热泪盈眶。
八年的抗战张镰斧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战士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指战员。
他先后参加了冀鲁豫地区的反扫荡、河北香城固诱伏战、百团大战以及林南战役等大大小小几十次的战斗,立功无数。
因为敢打敢拼,胆大心细,所以张镰斧被首长们亲切的称呼为“小老虎”。
1945年8月小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候,24岁的张镰斧已经是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爆发后张镰斧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17旅50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上党战役。
血与火的考验让张镰斧越来越成熟宝龙配资,肩膀上扛着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1947年汤阴解放后,张镰斧被任命为17旅49团团长。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斗中,他临危受命,负责保护刘邓二位首长和指挥机关的安全。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那段时间张镰斧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部队顺利进入大别山后,他整个人瘦了十多斤,脸上的颧骨都凸出来了。
1948年6月二野打到了襄阳城下,时任第二野战军第12军35师104团团长的张镰斧奉命率部攻城。
面对敌人疯狂的机枪扫射,张镰斧带头冲锋。
在自己胳膊严重受伤的情况下,他硬是凭借不怕死的勇敢意志,率领三营攻上城墙,打退了敌人的反扑。
给大军全歼襄阳守军,活捉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康泽扫清了障碍。
迎接不一样的挑战
因为能啃硬骨头,从来都不掉链子,所以每次有艰巨的任务上级首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镰斧。
1948年11月,张镰斧正在率部参与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忽然接到前敌指挥所命令,说黄维调集大军准备从马小庄突围,让他一定要挡住这股残敌。
时间紧迫张镰斧来不及做更多的部署,只能带着一个营的兵力急行军赶到了马小庄。
面对敌人11辆坦克掩护下的3个团兵力,张镰斧身先士卒,率部拼死阻击,在自己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硬是顶住了敌人的接连反扑。
等兄弟部队支援赶到的时候,张镰斧浑身的衣服已经被鲜血浸透,整个人就好像从血水中捞出来的一样。
1951年3月,张镰斧被任命为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斗。
张镰斧和夫人熊文芳
战场上他不但创造性的运用了“坑道作业”歼敌两万余人,而且还亲临第一线指挥炮兵4分钟拿下了敌人据守的栗洞东山主峰,10分钟占领全部阵地。
这场战斗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编为我军营级步炮坦克结合积极防御进攻战的典范。
被美国人评价为“血肉磨盘”的上甘岭战斗中宝龙配资,身先士卒的张镰斧被敌人的弹片击中,险些丧命。
这也让他成为了我方在战斗中受伤最重的师级干部。
说实话这样的场面张镰斧一点都不陌生。
戎马23载,他经历大小战役战斗百余次,八次身负重伤,被医生和护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955年张镰斧因功被授予开国上校军衔。
1960年4月,刚刚升任大校的张镰斧忽然接到老首长的电话,让他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当副院长并兼任211厂厂长。
死亡面前都从不皱眉的张镰斧刚接到命令的时候有点发蒙,下意识的跟首长说自己只是高小毕业,这样细致的工作干不来。
“你小子别蒙我,我刚刚问了校长,你在咱们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现在你张镰斧可是不折不扣的高级知识分子。”
“首长,但我从来都没有喝过洋墨水,搞研究我心里没底。”张镰斧举着电话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没喝洋墨水怎么了,外国人就一定比咱们厉害吗?拿出你当年第一次上阵杀敌的勇气来,我相信你一定行。”
“是,保证完成任务!”
这通突如其来的电话不但让张镰斧结束了自己23年的军旅生涯,也让一群研究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专家当中多了一个能文能武的铁血将军。
了不起的成就
张镰斧临危受命来到导弹总装厂时,国家正在仿制前苏联的地地近程导弹,也就是东风一号。
这方面我们本来经验就不足,负责技术指导的苏联专家还在8月全部撤回了国。
说实话这让担任总装配套指挥组总指挥的张镰斧有些亚历山大。
但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表露出一点的愁态,不然下面的技术人员就更加的无所适从了。
所以张镰斧一边熬夜研究资料,一边给科学家和技术员们打气,和他们一起加班加点的攻克各种技术难题。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在发射场成功点火,经过10分钟的飞行精准击中目标。
圆满完成任务的张镰斧乘胜追击,第二天便带着技术人员和全厂职工再次投入到了东风二号、东风三号的研发当中。
经过3年多的披肝沥胆,1964年6月东风二号中近程火箭(导弹)成功发射成功。
从1960年5月进入导弹总装厂开始,4年的时间里面张镰斧不敢浪费一分钟,只要有时间就会钻研各种顶尖技术。
这让他终于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家,但代价却是4年的时间从没有回家陪过亲人,也没有管过家中的任何事情。
在那个极其困难的特殊年代,七机部成了全国闻名的老大难,没有人敢接手这个烂摊子。
张镰斧不计个人荣辱,再一次临危受命担任要职,主持业务组负责全院的科研生产工作。
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1970年1月,东风四号中远程运载火箭(导弹)试射圆满成功。
3个月之后,我国的第一课人造卫生“东方红一号”被送入了预定轨道。
1971年9月,远程洲际火箭(东风五号导弹)首次低弹道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送入轨道,并成功返回地面。
七机部之所以在那艰难几年可以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是因为张镰斧一个人抗下了所有的罪责和诬告。
1979年2月,彻底扫清了头顶阴霾的七机部任命张镰斧为东风五号远程-洲际火箭总指挥。
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远程运载火箭的全程飞行试验,绝对不能有失。
所以那段时间58岁的张镰斧干脆就住在车间,全程参与每一个环节的生产。
1980年5月,实验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进行并圆满成功,张镰斧这才松了口气。
为了表彰这位大公无私的“全能人才”,1984年,航天部将“在发展航天事业中贡献突出”一等功奖颁发给了他。
次年,他又获得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名列第十四完成人。
为了两弹一星付出心血的行政管理人员有很多,但能够获得该一等功奖和特等奖殊荣的,却只有张镰斧一个人。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位文武双全的开国上校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导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多么了不起的贡献。
所有为国付出的人都是英雄,张镰斧的功绩必将会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
博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